2025 年 9 月 22 日,Frontiers 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交流中心联合瑞士大使馆、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共同举办第三届中瑞科研诚信研讨会。来自中国与瑞士两国专家分享交流了如何确保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着力共建可信赖的科研生态。

本次中瑞两国专家汇集了来自中国科技交流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瑞士科研诚信能力中心、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瑞士设计与健康中心等机构的代表。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表示,AI 已深度融入科研全流程,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四大挑战:内容真实性、过程透明性与可复现性、学术责任归属以及出版伦理。他呼吁全球科学界协同合作,以发展的眼光建立新规范与审查机制。

在致辞中,Frontiers 首席执行总编范洺菘(Frederick Fenter)强调,科研诚信是科学事业的重要支柱,不仅关乎科学界内部信任,也影响着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科学的信心。他指出,在探讨未来科学发展时,必须充分考虑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性影响。他表示,未来五年,人工智能将全面革新科学出版的各个环节 —— 从数据处理、论文撰写、同行评审到知识传播,这些环节都将获得显著提升。人工智能体将与研究人员协同工作,大幅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与会专家充分讨论了目前人工智能对科研诚信及学术界的冲击与挑战、AI 驱动科研时代如何维护学术诚信与公众信任等议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马峥介绍了开放科学时代学术出版全新的“AI数据令旗“模式。Frontiers 科研诚信经理 Julie Mo Svalastog 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在维护研究诚信中的作用:规模化实现质量与诚信》的报告。报告提到,Frontiers 的人工智能审稿助手(AIRA)是一套业界领先的科研诚信与质量保障系统,Frontiers 拥有一支大规模的专业科研诚信团队。Frontiers 在 AIRA 检查、RI 专家的评估与审计调查之间建立起一个独特而强大的反馈闭环,维护科研诚信与同行评审的公正性。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金兼斌在《AI赋能研究时代学术诚信与公众信任的守护 》报告中提到,科学出版应当遵循高标准,并与学术界通力合作,维护科学与社会之间健康、可持续的关系。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伦理办公室主任王雪芹发表了题为《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的报告,探讨了中国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及全球视角。

此外,两国专家还探讨了中国和瑞士在科技伦理与科研诚信框架中的经验与合作启示;AI在精准医疗中的伦理框架探讨;大模型与智能技术的负责任使用带来的启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田丽教授分享了 AI 在纠正科研偏向方面的潜力与局限。她认为,无论是解决语言沟通、知识资源的共享,还是对于全世界分布在不同节点下的知识体系的完善和重建,AI 都将提供新的机遇。
在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分别从高校、期刊和科研人员个体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学术界的未来——人工智能角色的变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袁军鹏、Frontiers 首席执行总编范洺菘(Frederick Fenter)、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徐扬、瑞士设计与健康中心 AI 架构师 Michael Conrad ,聚焦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充分研讨了技术对科研诚信与伦理带来的深远影响。

中瑞科研诚信研讨会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前两届研讨会聚焦科研诚信和负责任的科研。在 AI 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研诚信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伦理问题愈发复杂而紧迫。中瑞两国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都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此系列研讨会旨在搭建国际合作桥梁,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推动严谨、道德、可信赖的科学研究,为构建全球可信的科研生态贡献中瑞方案。
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Jürg Burri)表示:“科学是瑞士与中国的共同优先事项,面对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带来的‘知识洪流’,就科研诚信达成共识是未来双方深化科学合作的重要基础。在中瑞建交75年之际,我很高兴看到瑞士和中国就科研诚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

Frontiers 中国区总裁王丹青表示:“今年是我们第三年举办中瑞科研诚信论坛,未来我们也会持续推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开放获取,这是 Frontiers 中国办公室从成立之初就一直践行和坚持的。科研诚信不仅是学术共同体的底线,更是驱动全球科学合作与创新的核心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努力,与更多伙伴携手共建一个开放、公正、可信赖的科研生态,让中国的声音与智慧在全球科研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人类共同的科学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