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这一旨在呼吁保护地球及其生态系统的年度活动即将到来。今年以”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星球”(Our power, our planet)为主题,全球超 10 亿人将于 4 月 22 日共同发声,关注地球环境健康,倡导保护大气、海洋、土壤、生态系统、野生物种与人类自身。
为响应这一主题,我们精选了五篇近期发表于 Frontiers 各期刊上的论文,聚焦能源转型、生态系统保护与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
太阳能电站选址需兼顾生态保护
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核心策略之一,多国已加速布局清洁能源。然而,太阳能电站的”普适性建设”可能暗藏生态风险。中国研究团队在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F:4.1 | CiteScore:7.3)上发表论文,评估了干旱与湿润地区大型太阳能电站对植被生态的影响。
结果表明:
– 干旱区:植被绿度未受显著干扰。干旱生态系统植被覆盖本较低,耐逆性植物可能更适应太阳能设施建设。
– 湿润区:植被绿度快速下降。高覆盖植被对环境扰动更为敏感,电站建设可能打破原有生态平衡。
研究者强调:未来能源开发需在生态保护与能源转型间寻求精细平衡。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原文链接👇
大白鲨消失:
一场海洋生态链式崩塌
作为顶级掠食者,大白鲨的存亡深刻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IF:2.8 | CiteScore:5.1)刊载的一篇研究揭示:南非福尔斯湾(False Bay)大白鲨种群 20 年间持续衰退直至消失(可能因猎杀计划或其他顶级捕食者竞争)。
其消失引发多米诺效应:
- 海豹数量激增 520%,其主食——夏季丰产的南非竹荚鱼减少 44% ;
- 食物链下游物种同步衰退,生态系统重构为”新稳态”。
这一案例凸显顶级捕食者对生态稳定的锚定作用。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原文链接👇
泥炭湿地:
微塑料污染的天然档案馆
泥炭湿地是全球分布最广的湿地类型之一,其植物残体在水饱和环境下缓慢分解,成为重要碳库。然而,微塑料已侵入这一脆弱系统。
一篇发表于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IF:2.0 | CiteScore:3.5)的综述文章指出:
- 泥炭地可记录不同时期微塑料沉积速率,尤以雨水滋养型湿地最擅长捕获大气沉降微塑料;
- 但相关野外观测数据匮乏,需进一步验证能否通过微塑料特征进行泥炭样本年代测定。
该研究为追溯塑料污染历史提供了新视角。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原文链接👇
远道而来的粉尘
如何塑造北极气候
地球表面弥漫着粉尘——包括土壤有机质、花粉、藻类等自然颗粒与肥料、微塑料等人造颗粒。风蚀粉尘指的是能被风力运输、并且会再沉降下来的细小颗粒。
近期发表于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IF:3.3 | CiteScore:4.5)上的一篇综述揭示:
- 气候影响:改变大气辐射、云层与降水模式,直接/间接调控北极气候;
- 生态效应:为海洋、淡水及陆地生态系统输送营养元素,同时改变地表水酸碱度。
研究强调需系统评估尘埃对极区环境的多尺度作用。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原文链接👇
绿鬣蜥入侵佛罗里达州本土生态系统
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绿鬣蜥(体长可达 1.7 米)自 1966 年入侵佛罗里达后,已对当地生态构成多重威胁,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近期在 Frontiers in Amphibian and Reptile Science(新晋期刊)发表的一篇综述,评估了入侵绿鬣蜥对佛罗里达州环境的可能影响:
- 破坏红树林等防风植被,加剧洪水风险;
- 啃食本土植物,导致依赖这些植物的昆虫丧失栖息地与产卵场所;
- 侵占濒危物种洞穴(如地鼠龟、穴鸮)。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应进一步量化绿鬣蜥的生态影响,为更有效的物种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原文链接👇